一锅麻辣鲜香的重庆火锅让人着迷,38位作家,以它为题,历时31载接力创作,开创了中国文坛集体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。这样一部“神奇”的接力长篇小说到底缘何面世,创作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?7月27日上午,重庆图书馆与《图书馆报》、中国言实出版社联合举行《太空火锅城》读书分享会。
\n现场,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许大立,重庆市作协原副主席王雨,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秘书长、上游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陈泰湧以创作者视角,解构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。
\n分享会现场
\n一切源于1992年的一场脑洞大开
\n许大立在分享创作故事。
\n分享会上,许大立介绍,1992年,他正在《重庆晚报》副刊部工作。为有所创新和发展,他和副刊部同仁受当时电视连续剧热的启发,脑洞大开,突发奇想:何不搞一次长篇接力小说创作活动,以活跃重庆的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气氛?
\n于是,经过多次研讨,他们选定了最具重庆标识性的“火锅”,定名为《太空火锅城》,并设定了主要人物和故事线。
\n寓意非常明确,重庆是火锅发源地,也是享誉世界的火锅之都,把故事发生地设在这里,就是要彰显火锅的魅力,通过火锅业的发展趋势,凸显这个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巨大变化等等。
\n后来,他们邀请了当年颇具实力的12位本土作家参加接力创作。每人写一个短篇,约6000字,连载四或五天。从社会反响看,他们接力完成的《太空火锅城》成为文学界和传媒界的一个经典案例。
\n许大立称,1996年,在第一次成功组织创作的基础上,又再次组织了接力小说《大码头朝天门》。题名虽改,但仍以1992版《太空火锅城》为故事发生点,主要人物不变、主题不变,众多作家进行了又一轮创作。
\n“一晃31年过去,世界发生了太大的变化,重庆火锅业也一样。”许大立说道,2023年的重庆火锅业已经发展得斑斓多彩,既有原汁原味的老火锅,又有时尚潮流引领下的五花八门的新品种。
\n于是,文学中的“太空火锅城”再次返场。
\n书中,你会读到重庆作家的浪漫情怀
\n陈泰湧在分享创作故事。
\n分享会上,陈泰湧称,《太空火锅城》是一本跨越了31年,由38位作家联手写就的书,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写的是火锅;往深了读,会读出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的世事变迁;掩卷而思,还会感受到一群重庆作家的浪漫情怀。
\n谈起如何与《太空火锅城》结缘时,陈泰湧说,书中有一位作者王雨是他读医学院时的老师,也是他的文学引路人之一,这位忘年老友是一个典型的跨界人才。
\n当时,王雨老师得知他正在写一部关于重庆火锅的小说,且又回到了媒体工作,便让他帮忙找一份1992年的报纸,上面有自己写的关于重庆火锅的内容。他最后帮着找到了那份报纸,翻开一看,名叫《太空火锅城》。
\n后来,他又寻找到了1996年的续集。“我们能不能续写‘太空火锅城’的故事?”陈泰湧说,时间到了2023年,这一次,王雨老师和13位青年作家们联手,完成了《太空火锅城》的第三次创作。
\n王雨在分享创作故事。
\n期待五年后,能再次续写续集
\n分享会现场。
\n“作为出版社,我们始终坚信,原创文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。”中国言实出版社总编辑王淑琳称《太空火锅城》正是这样一部凝聚集体智慧、展现本土文化的原创作品。它不仅展现了重庆文学的蓬勃生命力,更让大家看到文学与城市、与时代的深刻互动。感谢所有参与创作的作家们,跨越31年接力创作,用才华和坚守,为读者奉献了这部充满烟火气与文学性的佳作。
\n中国言实出版社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薛磊也表示:“通过这本书,我认识了很多老一辈和新生代的重庆作家,感受到了重庆浓郁的文化氛围。从这本书里,看到了重庆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的发展历程。我们也非常期待五年后,能邀请一批作家再次相聚,完成《太空火锅城》新的创作。”
\n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摄影 周本帅 实习生 李丹 丁彦尹 舒莹莹 叶宇航
掘金配资-掘金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查询官网-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